民国时期最大的销金窟,不在上海而在天
提起小白楼,天津人一定会无比的熟悉。甚至一些对天津有些了解的外地人,都会对这个地名倍感耳熟。更有一些外国的老人会偶尔来到这里来“寻根”,足以见得,“小白楼”在天津的特殊地位。不过“小白楼”可不是个楼,这里是天津百年来的繁华地标。
年,天津开埠之后,帝国主义纷纷来天津强辟租界,天津的“国中之国”格局渐次形成。在旧德租界三号路(今徐州道)莎卫饭店西侧,有个二层楼酒吧间,这个小楼外墙全为白色。
当时这一地区正式马路只有中街(今解放路)和海大道(今大沽路),而无其他正式道路,这个小白楼的左近也全是空地,而且人烟稀少,因此当地居民便以这一独特白色小楼为标志,约定俗成地称这一地区为小白楼。
民国销金窟:如果北方有“百乐门”,那一定会在小白楼
最开始,小白楼一带为美租界,但随着该地区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换,小白楼一带,成了一个“洋三不管”地区,再加上这里毗邻天津当时的金融“CBD”,久而久之,小白楼地区就成了外国人及官僚、买办、下野政客军阀为服务对象的销金窟。
这里饭店、酒吧、舞厅林立,明娼暗妓、赌博、鸦片一应俱全;更有理发、美容、西服裁剪等行业;还有专门经营进口化妆品、服装、皮鞋、帽子及洋酒罐头、西点、糖果的商店,均以其高档、时髦而著称。
除此之外,小白楼还有“俄国城”之称,在这里生活的俄国人比中国人还多,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的俄国人男女老幼到处可见,每日来来往往,互相打着招呼。在一些里巷可见到阳台上挂晒着宽大的女人长衣,孩子们在弄堂戏耍和拄着拐杖晒太阳的老头老太。这种景象让人大有置身于圣彼得堡、高加索或是俄国某个城市的感觉,似乎忘记了这是在中国的天津。
不过这一切,在新中国解放以后,都成为了历史
新中国的北方“里弄”:不同于滨江道的平民乐园
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小白楼”,更像是坐落在中国北方的上海“里弄”;大沽路从南到北一条街上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从早到晚人头攒动。而两边鳞次栉比的小洋楼中,则充满了最家常的生活气息。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周末的时候跟着长辈来小白楼买东西。
不同于拥有滨江商厦等高端商场的滨江道,彼时的小白楼更像是一个平民得多的“购物乐园”;“帽子王”、“小白楼鞋城”等等,这条不算宽阔的小马路旁边,全都是物美价廉的小店。卖的东西种类也很齐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
小马路的中间则是各种“小摊”,售卖种类也很多;从撒发出阵阵香气的蜂蜜蛋糕和鸡蛋灌饼,到需要顾客“狠心”划价的日杂百货,应有尽有。
从路的这一头逛到那一头,哪怕本来不想买东西,最后保准您手里都得拿个几件。
再到后来,小白楼地铁站建成;主营奢侈品业务的海信广场平地而起;五星级的滨江万丽酒店坐落在此;地铁站前的小胡同被扩宽,成了无比“洋气”的“欧式风情街”;曾经的和平电影院成了华丽气派的“小白楼音乐厅”......
等到生长于此的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小白楼已经完全换了一个模样。更新潮、更干净、更国际,却也隐隐的再也没了当年市井人文气息。
直到后来有一次,在上午去坐地铁的途中,我无意间走进了“欧式风情街”两旁的小胡同,那些熟悉的叫卖声和小摊贩,那些三三两两操着天津话聊家常的大爷大妈,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小时候。
虽然变得更加崭新,但这里,依然是我自幼熟悉的天津。
在天津人多年的记忆里,从没有见过那座小白楼,然而这片叫做小白楼的地方,却在很多人的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虽然市政府规划也曾尝试着给小白楼命名为五号地,而在广大天津人的记忆和心里,这永远只能叫小白楼。
文
晓琦
编
晓琦
部分图片来源
网络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源“走遍天津”(itianjin)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运营人员:晓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