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商社科丨商丘历史名人吕坤一位被稻盛和夫
文丨刘金芳(方塘传媒《重新发现商丘》特约撰稿人)
《游吕坤墓有感》
三月春意浓
风光更峥嵘
满眼苍翠色
迎面杨柳风
今至先生墓
凭吊思古情
大儒已远去
惟留柏葱葱
清道光六年(),朝廷应礼部之呈请,准许明代宁陵人吕坤入祀孔庙西庑,受到和祭天祭祖祭社稷同等重要的祀典,是东西庑内历代儒学受到奉祀的位先贤先儒之一。这是在他去世已逾两百年之后,成为清廷官方认定的一代“真儒”。
孔庙两庑中供奉的先贤先儒,分东庑和西庑,总共人。先贤者以明道修德为主,先儒者以传经授业为主。吕坤能够获此殊荣,其在儒家学说的贡献和地位是非常杰出的,可以说称之为真正的儒者可谓恰如其分。
吕坤(年10月24日—年7月24日),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今河南商丘宁陵县人,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其著作《坤吟语》一书畅销一时,与沈鲤,郭正域被当时称为为三大贤。
吕坤一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分别在山西、陕西、山东及京城做官20余年,历任县令、吏部主事、右参政、提刑案察使、提督、巡抚、右佥都御史、刑部右左侍郎等官职,逝后诰赠刑部尚书。
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等,除《呻吟语》、《实政录》外,还有《去伪斋集》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吕坤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吕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性之作。
因为学术成就卓越,吕坤入选《明儒学案》《经世石画》等学术史籍;因为士大夫治政功绩,吕坤入选《皇明经世实用编》《皇明经世文编》等各类政论文编;因为学术、政治和品行多个体系均有赞评,吕坤入选《明史》《归德府志》《宁陵县志》,并崇祀乡贤祠。
1、致力于经世致用,一生践行实学
吕坤是一代思想家,一生著述丰富,堪称“一代大儒”,吕坤又是唯物主义者,不信鬼神之事,曾经夜宿坟茔丛中,而毫无畏惧,被当地人称为“吕大胆”。
黄宗羲先生曾经在《明儒学案》中赞扬他说:先生资质鲁钝,少时读书不能成诵,乃一切弃之,澄心体认,久之了悟,入目即不忘。年十五读性理书,欣然有会,作《夜气钞》、《扩良心诗》。一生孜孜讲学,多所自得,大抵在思上做工夫,心头有一分检点,便有一分得处,盖从忧患中历过,故不敢任情如此。
吕坤,六岁从里师读书;十五岁通五经,作《夜气钞》、《招良心诗》;二十岁入县学,考秀才第一;二十六岁中举,河南乡试第三;三十一岁参与创修《宁陵县志》,推为主笔;三十六岁中礼部试,三十九岁殿试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山西襄垣、大同知县,吏部郎中,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山西巡抚,左佥都御史,刑部右、左侍郎。
吕坤致力于经世致用,倡导“实心实政”。他批评当时的士大夫“矻矻终日,诵读惓惓,只为身家”,“把圣贤垂世立教之意,辜负尽了”。
他强调经世致用,实政事功。他认为,作为一个儒者,除留心圣贤之学,讲求治心养性之外,对于“州县编审差役,如何均平?地粮如何清楚?盗贼如何消弭?风俗如何转移?仓禀如何充实?荒歉如何救济?……马政之修废,军伍之盈虚,战守之机宜,边计之得失”都应时时留心,处处在意。
他斥责那些只讲修身而不重事功者是“腐儒”、“空谈”,因为他们不能把内在的德行发挥为改造社会的事业:“儒者惟有建业立功是难事。自古儒者成名,多是讲学著述。人未尝尽试所言,恐诚后纵不邪气,其实成个事功不狼狈以败者,定不多人。”
吕坤居官期间,对当时官场上“打成一片牢不可破之熟套”、“不念民生,奔走世态”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主张“以伊尹之志为己任,以社稷苍生为己责”,做官要为民谋利益。
吕坤为官清正廉直,当政期间则裁仰豪横,治理严明,深得民心,据《宁陵县志》及其他有关史料载,吕坤在知襄垣县期间,“督耕课农,树艺桑麻,疏渠凿井,纤悉靡忽,视县事若家事,视民产若己产。卒作兴事,不惮劳瘁。”
在山西出任提刑、按察使、提督及巡抚期间,能够“正己率属,身体力行,不受馈遗,不取赎羡,不妄荐以官,不枉劾以职。”
在他离任襄垣的时候,天降大雪,士子百姓五十里冒雪相送,被曾经当做宰辅王家屏称为天下第一不受嘱托者。
吕坤在三晋为官多年且多实政,当地人纪念他,立碑甚多。明刑部尚书白印谦在《和王宗伯拜吕司寇祠》中即写道:“司寇声名旧,先朝德业尊。千秋遗乘在,三晋古碑存。”
另一位明代山西阳曲人、崇祯十年(年)任宁陵知县的孟养浩在《吕司寇颂德碑记》中写道:“神宗朝,论海内贤者必曰新吾先生,在晋人尤笃云。庚寅岁,先生为晋廉宪,有德于民甚厚。壬辰晋大中丞,其有功于边疆更大且久,到于今百姓怀之不能忘,亦必曰我吕公也。”
吕坤拥有一颗为国为民的正直之心,然他的公正,他的无私,他的廉洁,他的敢言,为世者所不容,黄宗羲这样评价他:每遇国家大事,先生持正,不为首鼠,以是小人所不悦。
万历二十五年,吕坤上疏陈天下安危,慷慨陈词,可是昏庸的万历皇帝根本听不进去,这时候又有小人趁机诬告。吕坤愤然辞职,闭门专心著述,面对朝局日渐败坏,世风日下,吕坤的内心充满了愤慨和失望。他在《自撰墓志铭》说:今已矣,欲有所言,竟成结舌;欲有所为,竟成赍志。卷独知之契于一腔,付独见之言于一炬,将一寸丹心献之上帝,任其校勘,平生将两肩重担付之同人,赖其挽回世道,余谢人间世矣。
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吕坤个人的不幸,话又说过来,既可以说这是吕坤先生的不幸,也可以说这正是先生的大幸,不幸的是吕坤一生抱负无所施展,幸运的是一生著述,留于后人不朽的精神财富。这就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祸兮,福兮,历史的命运总是如此变幻不定,如此的一波三折,这就耐人寻味了。
年七月,八十三岁的吕坤病逝于家,“抚案疏报,奉旨诰赠刑部尚书,谕祭一坛,谕葬于县西北离城十二里鞋城村”,也就是今天的吕坟村。
吕坤临终时“遗命:衣衾仅周身,不重袭;枕附以经史,不敛含;一毫金珠不以入棺,一寸缣帛不以送葬。明器如生,丧具以纸,余照《家礼》行。不点主,不远谢,不动鼓吹,不设宴饮。风水阴阳、僧道家言,一切勿用”(吕坤《自撰墓志铭》)。因为墓葬的简朴,彰显了他一生贯之的清廉,也显示了他一生笃定的儒家学说理念和信仰。
2、吕氏家训和吕坤实学实践
吕坤辞官回家后,杜门谢客,授徒讲学,以继往开来为己任,学者称他为“沙随夫子”。
据宣统《宁陵县志》记载:“先生(吕坤)居其乡二十余年,以阐扬正学为己任,四方之士从之如归。其所讲明,皆可措之设施,其于邑之人语以御灾捍患扰切。”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明朝中后期,是明朝由盛变衰的转折时期,社会奢侈之风盛行,贪污腐败之风泛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突出。
吕坤等开明之士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变化,深刻感受到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存在。所以,以吕坤,沈鲤,杨东明为首的归德府还乡士大夫(据《艺文志重修归德府儒学记》,沈鲤和吕坤关系密切,两人既有师生情谊,又是政治盟友,还互为联姻,思想比较接近),致力于倡导实学,讲究经世致用,他们继承实践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观点,主张用真实有用的实学,来推动社会改革、躬行地方实践,在当时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推动“致良知”对乡民的教化。在继承王阳明思想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思考,这应该是吕坤等在他们的时代能够保持一种学术理论上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并用自己创新性思考推动社会变革的价值所在。就如余英时所指出那样:十六世纪以后,部分地由于阳明学的影响,依然有不少的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