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不只有鞋中国侨网
莆田,素有“中国鞋城”之称。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里便开始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鞋厂、手工作坊遍布大街小巷。
现今,提起莆田,大多数人都想到鞋。
其实,造鞋业只是莆田的一小部分。
资料图:企业展示可私人定制的“莆田智造”鞋子。中新社记者张斌摄
“无莆不市”:遍布世界的多万莆商
莆田,古称兴化、兴安,自古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
古代地少人多,多数莆田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谋生计,逐渐养成闯荡天下的习俗。
资料图:莆田木兰溪。 蔡昊 摄
根据史料,莆田人的经商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其足迹开始涉足东南亚。
如今,世界各地共有多万莆商,足迹遍及85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莆籍商人艰苦创业,经几代人奋斗,不少人事业有成。
国内的莆商也活跃在各条经济战线,医院,木材,珠宝,建筑建材,民营加油站等行业,莆商均有涉及。
莆商以其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有中国犹太人,东方犹太人之称。
福建著名侨村——莆田后黄村。后黄村素有“南洋风情,梦里老家”的美誉。图为空中俯瞰后黄村。中新社记者王东明摄
经商,是莆田人的传统,在当地有句老话,“无莆不成市”。莆田商人大多以家族为单位,地域和血缘构成的宗族文化尤为显著。
华人到处有妈祖妈祖家乡在湄洲
传说,莆田的湄洲岛是妈祖林默娘的家乡,莆田湄洲岛妈祖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妈祖庙。
资料图:湄洲妈祖祖庙西轴线建筑群,包括正殿、寝殿、钟鼓楼等。 福建日报记者陈建平摄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
民间有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的习俗。
于是便形成了“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
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组织核心和主要场所。
02:14视频:海内外信众线上纪念妈祖诞辰周年减规模不减规格(中新视频)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宋代莆田诗人刘克庄的诗句,道出了妈祖信仰发源的史实;而妈祖的信俗与风情,更是与这里百姓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世代相传。
在湄洲岛,女人们梳起像古代渔船一般的“妈祖髻”,穿着对襟饰红、以海蓝色为主调的“妈祖衫”。蓝色代表海水,红色代表火焰,寓意以火克水、以水克火,永保平安吉祥。
资料图:妈祖故里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举办湄洲女发髻技艺表演赛。中新社记者王东明摄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湄洲岛上民众要举行各种祭典妈祖的活动,同时海内外的妈祖信徒纷纷前来进香朝拜,整个湄洲岛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年4月27日,“妈祖诞辰周年纪念大会暨春祭妈祖大典”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举行,吸引东南亚及台湾地区的上千名妈祖宫庙代表前来共祭妈祖。图为信众抬妈祖金身回銮。中新社记者吕明摄
9年9月,以妈祖祭典为主要内容的《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标志着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宋元南戏活化石:莆仙戏
莆田方言莆仙语乡音独特易辨。莆仙语既不属于闽南语又不属于闽东语,自成一系,颇具特点。每当莆田人在海内外各地遇见老乡,一听便知。
资料图:莆仙戏《踏伞行》 记者刘可耕 摄
有的外出老乡回莆田探亲,曾深有感触地说:从祖国的长江两岸到兴安岭南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旭日东升的东半球到晚霞满天的西半球,几乎无处不见莆田人的身影,无处不闻兴化人乡音,真可谓熟悉的兴化乡音,到处回响……
在莆仙语的影响下,莆仙戏发展起来。
图为莆仙戏《海神妈祖·梳发立志》选段。莆仙戏剧院供图
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唱腔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成了莆田当地特有的文化演出。
6年,莆仙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田也被称作“戏曲之乡”。
其实莆田的特色还有很多,南日鲍鱼、仙游皮蛋、荔枝肉的美食;创造中国科举史奇迹的状元之乡……
你眼里莆田是什么样?
来和小侨说说吧!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莆田晚报、福建日报等
作者:徐文欣
编辑:王嘉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