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染坊里的陈六子的原型,是从济南制锦
年,电视剧《大染坊》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其中陈六子的原型,是一代民族实业资本家张东木,他是从济南制锦市小区的锦缠街47号走出来的。
锦缠街47号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一座带有北方典型特点的四合院。从西门进院,左首是五间北屋,青瓦雕梁、木格窗棂依旧。院子东西临墙各盖了三间厢房,五间南屋已与49号打通,宽敞通亮。院子中间,东侧一株丁香,西侧一棵香椿,墙外人声嘈杂,墙内树影摇曳。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登记在册的文物保护单位,与主人一起见证了济南的风雨沧桑。
年7月,张东木于北京辅仁大学肄业后回到了济南,成了“东元盛”的少东家。张东木接掌染厂以后,积极探索,并创出了“名驹”和“双鱼”两个独步省内外二十年的名牌,直到20世纪50年代,依然响当当名气不减当年,影响范围甚至到了东南亚一带。
由于这段时期鼓励企业政策的颁布,济南近代工商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像张东木这样的企业家不计其数,这肯定绕不开年济南开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年,胶济线的火车划破了济南这座古老城市的寂静,唤醒了城市的经济。政府在济南城外自开“华洋公共通商之埠”,设在西关之外。一时间,各类商贾资本涌入商埠区这一片土地,数不清的洋行、染坊、棉纺厂、药材铺、老字号及商场纷纷在商埠扎堆,济南工商业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扶摇直上。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民国前期,济南是华北最大的棉花市场,棉花行是当时随着中外纱厂在商埠设立而形成。不过,最初的时候,只有两家棉花行。到了年,发展到5家,直到年,增至57家棉花行。民国以后,济南棉纺织业兴起,共计设厂39家。济南初步形成了棉纺织、针织、复制、印染及毛、麻、丝制品等综合纺织工业。
在年,曾在北洋政府担任过末任总理的潘复,以及当时的山东督军、军阀靳云鹏、蔡儒楷等人,集中全省个县的财力创办鲁丰纱厂。这是济南第一家纺织企业。
年,苗海南创办了成通纱厂。年,穆伯仁便联络了崔士杰、辛铸九、马伯声等人士,筹办仁丰纱厂。当时,仁丰纱厂的产品质量在国内首屈一指,其中“蜘蛛美人牌”原白布物美价廉,与日本产品竞争于国际市场。仁丰纱厂从此名声大噪,参观者络绎不绝,被誉为“模范工厂”。年,冯玉祥将军为仁丰纱厂题写了“实业救国”四个大字,以示激励。解放后,济南纺织业得到了较快恢复和发展。
后来,鲁丰纱厂被政府接收后,成为国营济南第一棉织厂,年改名为济南第一棉纺织厂。年被中国济南化纤总公司兼并,更名为中国济南化纤总公司第一棉纺织厂。仁丰纱厂、成通纱厂分别成为国棉三厂、国棉四厂。济南也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基地之一,名列中国纺织界“沪津青”之后。
在当时,济南的东工商河两岸,国棉一厂、国棉二厂、国棉三厂、国棉四厂、国棉六厂和毛巾厂齐聚此地,纺织女工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年开始,全国棉纺业的形势一落千丈,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是“限产压锭”,包括济南在内,很多棉纺厂开始砸锭,继而倒闭。
原来济南棉纺的主力军一棉至七棉,均走上了破产清算的路子。同样印染行业,第一印染厂和第二印染厂均已破产。国棉一到四厂分别与其他行业签订土地开发协议。国棉五厂于年依法宣布破产后,被济南元丰棉纺织印染厂收购。国棉六厂通过多次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创办了齐鲁鞋城。
在济南,大概很少有像“棉”字号企业这样,见证了城市工业化的起步辉煌与阵痛,承载了几代人的奋斗与光荣,也铭刻着几代人的回忆与伤痛。几代纺织工人的命运随着济南棉纺织行业的沉浮而变化着。济南国棉系的兴起到落寞,是时代发展和经济转型的缩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