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让我不再饿肚子
年6月13日,在乌干达卡隆古区卢卡亚镇,中亿农业园的工人手捧刚刚收割来的稻谷文/《环球》杂志记者储信艳文浩王守宝
贫困,是非洲的一道深重伤痕,啃噬着这片古老大陆的生机和活力。同时,非洲也是世界上最容易发生粮食短缺的大洲。
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令数亿人远离贫困,其“中国经验”一直为非洲国家津津乐道。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称,中国在消除贫困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中国自身取得的成就”,“除此之外,中国面向非洲国家采取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另一大贡献”。
非洲农业减贫的“中国方案”,运行多年,在多个非洲国家收到了实效。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7年前带领团队来到坦桑尼亚佩雅佩雅村,建立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非洲的第一个村级减贫学习中心。针对非洲农业“广收薄种”的模式,李小云设计了非洲扶贫的“中国方案”——通过密集种植,实现农业粗放式种植向集约化种植转变。
从项目管理到技术方法,中国专家对当地人进行多次培训,使当地的玉米稳定提高到了一亩地~斤,比最初的亩产斤提高了三四倍,不仅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有的村民还盖起了新房,有钱让孩子上学。
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起的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带着先进水稻种植技术来到马达加斯加,在当地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截至目前,这家公司已在马达加斯加累计推广杂交水稻4万公顷,平均稻谷单产达到每公顷7.5吨,是当地传统稻谷平均单产的2倍,最高单产更是达到每公顷10.8吨。
“自从引进中国的杂交水稻,我就一直种这种水稻,再也没有饿过肚子,我希望所有马达加斯加人都种这种水稻,这能改善我们的生活。”55岁的马达加斯加农民拉奈弗马纳·乔治说。
年至今,中国先后向毛里塔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马里、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和加蓬等国派出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此外,中国企业也在坦桑尼亚、卢旺达、多哥等国投资建设了杂交水稻试验基地。
要想富,先修路。任何一个地方的脱贫,除了农业的发展,长远来看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优化。
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郊区的马哈扎扎镇,养鸡专业户亨德里亚玛南亚哈·昂亚每凌晨2点就起来工作。“路很难走,10公里的路开车要1个多小时,为了能在6点前到达塔那那利佛,我只能起这么早。”昂亚无奈地说。
今年26岁的昂亚拥有自己的养鸡场,最困扰他的问题是道路年久失修,大约10%的鸡蛋在运输时会因颠簸而破损。
昂亚和很多当地人,都在盼着一条“鸡蛋路”。这是一条中国政府援建的郊区公路项目,今年将完成70%的土石方施工和桥涵工程,修好后人们的出行时间会缩短一半,帮助沿线鸡蛋产区打通前往郊区的快速通道,日均鸡蛋运输量将达15万个。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大大提升了运输能力,而且直接带动了当地就业,使人们拿到了稳定的收入,远离贫困。
自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的公路、铁路、港口、发电站等基建项目,已累计为非洲国家创造近90万个就业岗位。
年,中国连续10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同样为非洲国家脱贫减贫、实现工业化带来了解决方案。
年12月8日,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邀请吉布提总统盖莱和苏丹总统奥马尔·巴希尔一起来到了埃塞的季玛市,共同为中国公司修建的季玛工业园举办竣工典礼。在非洲,三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一项工程项目的仪式并不多见。
目前,国土面积多万平方公里的埃塞俄比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约15个工业园,其中大部分是由中国公司承建或者运营,现在已经有6个工业园正式投入使用,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国、印度、韩国等国企业的入驻。
得益于工业园区带动的工业化,年至年,埃塞俄比亚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约10%的增长速度,创造了非洲大陆的经济奇迹。
中国建设的工业园、自贸区在非洲国家不断发展,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为大量非洲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和技术培训。比如,华坚国际鞋城(埃塞俄比亚)主要生产GUESS等世界知名品牌,雇用本地员工余人,将“中国制造”成功转型为“非洲制造”。由家在肯尼亚中资企业组成的肯中经贸协会,仅在年就为当地人提供了超过5万个工作岗位。
来源:年10月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20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772.html